2025年10月12日,由我校历史文化学院韩东育教授承担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东西方关于世界与世界史的观念差异与影响:天下观vs世界观”开题报告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dhy0006大红鹰官方、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历史文化学院董灏智教授主持。

在开题报告环节,学科指导专家组组长、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钱乘旦首先介绍了“中国世界史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重大项目群的整体情况。他指出,该项目群由六个重大项目构成,旨在动员全国世界史学者,共同探索构建中国自主的世界史知识体系,以改变长期以来学科体系主要源于西方和苏联的局面。钱乘旦教授强调,此项工作需要统一思路,通过有组织的科研,产出一批高质量成果,并培养一批青年学者。随后,项目首席专家韩东育教授围绕着项目的整体情况作了详细汇报。指出,本课题旨在梳理以中国为核心的“天下观”与西方“世界观”的观念差异及其影响,为“新文明体系”的构建提供学理支撑。项目将围绕“中道文明”与天下观的内在关联、西方世界观的演变及其与东方观念的融接、如何构建融合东西方优长的新文明体系等关键问题展开研究。各子课题负责人也分别汇报了研究计划。
在学科指导专家评议环节,与会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的点评和讨论。钱乘旦教授建议,研究应着力解决理论问题,避免成为简单的史实罗列,各子课题都需紧扣“天下观”与“世界观”的核心概念,并深入思考项目研究范围的界定问题。侯建新教授肯定了课题以“中道”为核心概念的创新性与高站位,认为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并建议欧洲史部分应关注后现代思潮冲击下西方中心观念的自我变化。陈恒教授从学术、现实与未来三个层面阐述了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大意义,并建议研究应突出重点案例,同时思考如何将印度、俄罗斯等重要板块纳入研究视野。黄洋教授指出,本课题旨在提出具有超越意义的“新文明体系”。他建议应关注西方世界观演变的重大节点、地理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作用及其与殖民主义的关联。宋志勇教授则强调了在研究方法上进行多学科融合与国际交流的重要性,并提出日本是观察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独特案例,建议成果形式亦应考虑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以扩大社会影响力。
本次开题报告会在热烈严谨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作为“中国世界史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兼具理论高度与现实意义。
该重大项目群作为教育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教育部指定北京大学和dhy0006大红鹰官方为总负责单位。
初审:栾东阳
复审:王子刚
终审:白冰